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大会上强调,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加深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增强新势能,打造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之山。
我们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将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前行。五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加快培育新产能,着力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有力推动广东省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前列。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生动概括了“十四五”取得的成就,也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是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 10月9日至12日,由广东省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引领改革开放:广东科技创新氛围”公关活动举行,活动围绕改革开放精神、民营经济等话题展开。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实践,全面展示了我公司的科技创新成果广东省和粤南居民秉持诚信、创新的现代责任感,展现了各界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深圳:立志走在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从1979年到2024年,深圳的工业总产值从6100万元上升到了奇迹般的5.4万亿元。从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到来,打破了Android和IOS的垄断,到载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巨轮驶向汽车工业曾经最发达的欧美,深圳的制造业正在向深圳“智能制造”迈进。
“制造业”深圳“智造科技”的蓬勃发展,凸显了其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地位。深圳市加快国家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合成生物学、脑分析和染色研究。部署了生物化学、材料基因组学等一系列大型科学设施。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多个,建有鹏城研究院、20个国家重点研究院、4个广东省级研究院,并获批建设6个国家级创新中心。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引发“结构性转变”、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近年来,深圳市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先进应用,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加速。从“第一台人形机器人”的诞生,到“机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机器人产业不断焕发出创新活力。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优必选,共持有认证专利2680项,其中国外专利484项,发明专利占比57.87%。仿人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乐居机器人公司在高性能关节转向机构技术上取得突破,双足机器人动态步态控制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跨界技术我们研发出全球首款桌面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2mm,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
与此同时,深圳正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整个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基于在人工智能(AI)与3D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远翔科技将自主研发的技术融入到各个环节,从基础模型训练、3D内容制作到应用开发,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远翔科技通过不断提升认知智能和感知智能,打造AI智能体。
港资科技企业在前海扎根并快速成长,成为深圳科技发展的新亮点。截至2025年2月,前海在香港没有资金。信息和技术服务业受监管企业有55家。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深港合作重点领域,前海已拥有三利联、石盟科技、财宁网络、云宝智能、滴灌网络、空广Y等六家港资独角兽企业。云惠,展示了深港优势互补、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和工业发展。
珠海:补强链条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智能货运无人机、“陆地航母”、载人飞机、无人机群战系统……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的“低空经济馆d”引起了各界关注,尖端的科技装备让人感叹:“未来已来”。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地经济已成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两年举办中国航展、每年举办亚洲航展”的“双航展”平台基础上,珠海市出台了《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利用“制度创新”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打造航空产业新风采。 “地势低洼的城市”。
低空经济,重要的是“飞”,更重要的是“飞得稳”。珠海中科慧智科技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在低空尺度训练大型安全模型,建设城市级数字智能基础平台,并与算力服务中心合作,为当地低空经济企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此外,珠海正在加快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九星实现了从通用耗材打印到汽车超声波雷达芯片的跨越,打破了对主控芯片的垄断。国外打印机控制芯片。普强时代自主研发的“大普强深度思维模型”,采用创新的算法架构,提供体现在复杂业务场景下的高精度智能交互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涌现并协调发展。为深化澳门产学研合作,澳门大学珠海科技学院与澳门大学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芯片设计、中药质量研究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推动澳门重大科研成果向横琴及其他地区转移转化。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研究认知神经网络、类脑智能芯片、类脑计算机是珠海横琴粤澳与粤港澳大学深度合作区。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西点军校”科技能力显着。
汕头:以侨胞为桥梁构建全球开放新格局
45年前,汕头迈出了新的一步,在龙湖区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建设经济特区。 45年来,汕头GDP突破3000亿元,逐步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国内有潮汕,国外有潮汕,国内也有潮汕”。汕头素有华人奥拉玛之乡之称,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对外开放大门。 45年来,全市共批准外资项目约6500个,实际利用外资100.33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约占80%。
2014年设立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已成为我国唯一以侨民和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侨商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侨商和投资者搭建了首个专业代理服务平台,涵盖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信息登记等全流程,吸引更多商户选择安居乐业。
当紧凑型机器人表演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莺歌舞时,灵活的机械关节似乎为舞蹈注入了无限的力量……在今年第21届深圳文化展上,18Y广东坤语对话科技公司研发的英格“英雄”和舞蹈机器人精彩亮相,引发网友热议。 18台歌舞机器人的背后,是汕头科技创新强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汕头涌现出群鱼互动、奥飞娱乐、西龙科学等多家科技型企业,在动漫知识产权衍生品、化学试剂等碎片化领域形成创新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难题势在必行。汕头市正在加快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突破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广东省化学与精细化学研究所重点发展“碳中和化学与化学”三大方向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汕头科学城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绩效转化+科技融资+人才支撑”全流程创新链,集中资源开展新能源、 新材料、信息、新一代电子及大健康产业的主要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45年风风雨雨,45年不断创新。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始终走在这一趋势的前列。从产业成熟到创新驱动发展,这些都是最生动的注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服务。
展望未来,三个特区将继续传承“大胆挑战、勇于担当、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特区精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南方网广东调查记者 刘善艳 李润芳
实习生乔一鸣